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德育之窗 > 扬善教育

“扬善教育”:学校德育创新的成功实践

作者:shaodongxian     发布日期:2021-11-10     点击:

  《湖南教育》第9期以《看邵东三中怎样抓德育》为题,报道了邵东三中的"扬善教育",这是学校德育创新的成功实践。

  "扬善教育"是对人性美质的开掘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性本善,顺应本性则无所不善;人性无恶,违反本性而后为恶。邵东三中的"扬善教育"就是对人性中固有的"善"进行提醒、提倡、张扬和开掘,使之不断发扬光大,防止其因外部的干扰破坏而削弱或丧失,防止向它的对立面--"恶"转化。同时,通过"扬善教育",促使受教育者改变恶性而回归善性。"善"是我们从古到今一贯弘扬提倡的人性美质。邵东三中将"扬善教育"作为德育创新的切入口,不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的深厚基础,也具有全民共通的人性基础。这种德育目标的定位具有全面的适应性和针对性;这种教育内容实在具体又不空泛;这种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达成了高度统一,具有永久的实践意义。

   "扬善教育"是对道德完美的修炼

  从邵东三中开展"扬善教育"的系列活动来考察,它确是对学生道德完美的全面修炼。他们开展的养成教育,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具体分解为十个方面的纪律,在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养成他们的善行。他们开展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礼貌谦和的品德,其实就是提醒和发扬人性中固有的恭敬之心。该校的"扬善教育"系列活动中开展的法制教育,则是利用国家现行法律的规定,教育学生明辨善恶、弃恶从善和惩恶扬善,培养学生的是非之心和羞恶之心,而这种人之是非之心的树立就是"智",羞恶之心的树立就是"义"。他们开展的"双献"教育,通过"双献"假期大行动、爱心捐款扶危济困、义务劳动服务社区等活动,用学生的实际行动培养他们的仁爱之心、恻隐之心和社会责任感,这就是"仁"。他们还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一并纳入"扬善教育"之中,通过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从精神上和生理上为学生提供"扬善"的内在动力,增强"扬善教育"的整体效果。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些就是"人性本善"的具体构成,依次分别表现为仁、义、礼、智等四种品德。邵东三中的"扬善教育",既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儒家主导文化的土壤,又注入了全新的时代内容,是对学生道德完善的全面修炼,也因学生乐于接受而效果显著。

   "扬善教育"是对学校德育的创新

  首先是这一教育走出了以往学校德育形式主义太多、目标定位太高和随意性太大的误区,转到了重实际、重基础、讲实效的轨道。邵东三中的"扬善教育",从当前的社会实际、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学校德育瞄准道德基础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着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一分爱心,一分同情心,一分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和一分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即把对社会成员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作为学校德育的目标。这正好符合了学校德育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注重学生基础道德培养、讲究德育目标层次递进的原则,因而能收到教育实效。再就是大胆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因素,并把它用于现代教育之中。三是"以德治校"的具体实践。前不久,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这是对我国古代治国传统特别是德治传统的批判继承,是法治和德治的高度统一和有机结合,是治国方略的伟大创新,是标本兼治的英明决策。国家要以德治国,学校要以德治校。邵东三中开展的"扬善教育",用社会主义"善"的标准,改造和开掘人性"善"的因素,把学生塑造成具有高尚社会主义道德的人。"善"是德的核心,"扬善"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实施德治的有效途径。因此,"扬善教育"不但在学校德育中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而且在全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也具有普遍意义与推广价值。

  (本文原载于《湖南教育》200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