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德育之窗 > 德育实践

中小学德育的理性思考与实践

作者:shaodongxian     发布日期:2021-11-10     点击:

湖南省邵东三中校长 李振民 德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永恒的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公开发表,《中小学生守则(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的颁布,引发了全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前所未有的深切关注和深层思考。在全面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的功能显得越来越重要,德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灵魂作用体现得越来越突出。21世纪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创新开拓意识,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与才华,而且要有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必须是富有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的合格公民。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校长们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这是时代赋予德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过去长期受左倾思想和形式主义的影响,学校德育工作严重脱离学校实际,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假大空的东西多,形式主义多,政治口号多,学校德育和广大德育工作者都面临着迷茫和困惑。如何彻底走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误区,努力寻求一条符合实际、具有实效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是本文试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中小学德育的误区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包括教育工作者一方面为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而欢欣鼓舞,另一方面又对社会风气的不尽人意而多有指责多加担心。人们时而抱怨这里杀人抢劫,那里腐败盛行;时而抱怨这里道德沦丧,那里沉渣泛起。当然,我们必须承认:社会风气确实已经到了非彻底整治不可的时候了,但我们必须同时承认:那些杀人越货者、吸毒贩毒者、制假售假者、坑蒙拐骗者,从年龄段看,这些犯罪者当中,青年和中年人居多。所以,我们还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这些人大多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们的中小学校里曾经念过书的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当我们在痛心疾首地责怪社会、责怪他人的同时,难道不应该对我们的教育和我们教育工作者自身进行一番深刻的反省和思考吗?难道我们就一点责任也没有吗?邓小平同志生前曾不无惋惜地说过,十年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在教育。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今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回顾我们走过的路程,我们不得不说,改革开放的最大失误在教育,教育的最大失误在德育。当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工作者并不是忽视德育,更不是放弃或取消德育。凭心而论,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共产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人生观、价值观、前途理想的教育,纪律法制和形势教育,在我们的中小学校一直开展得轰轰烈烈。但令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些教育大都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学校德育和广大德育工作者面临迷茫和困惑,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走进了学校德育的误区。我认为,目前中小学德育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误区一,中小学德育形式主义太多。现在相当多的中小学校,更多的是把学校德育作为一种摆设,更多的是满足于耍花架子,更多的是停留在提出一些教育口号或进行口号教育上,这个教育那个教育的口号满天飞,浅尝辄止,做表面文章,空对空、务虚不务实的教育最终只能流于令学生反感的形式主义。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但必须遵循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德育也需要一定的形式,实实在在为德育内容服务的形式,但如果一味地追求那些并不能为内容服务的形式,我们的德育就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淖,我们面临的就是一条死胡同。 误区二,中小学德育目标定位太高。受过去左倾思想的影响,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认为中小学德育目标定位越高越好。一提到德育,人们就很自然地把它与四项基本原则、与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联系起来,与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联系起来,与培养造就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接班人联系起来。实话实说,对几岁、十几岁的小学生、初中生甚至高中生大谈特谈共产主义,不说是对牛弹琴,恐怕也是“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扪心自问: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自身对共产主义又有多少深入人心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因为共产主义离我们终究太遥远。“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怎么能行?这样的德育工作不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才怪!所以,中小学德育目标定位不能过高,甚至可以说不能定高,要大胆地将重心下移,重心下移的标准五个字:从实际出发。 误区三,中小学德育的随意性太大。德育必须要有相对稳定的格局。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小学德育总是缺乏一种稳定性和连续性,学校德育容易陷入一种无序、盲目的状态。德育不能急功近利,学校德育要有相对长期的、稳定的目标,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形势教育、政治运动、学习英模等等,都要经过认真思考,并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有机地、顺理成章地纳入到学校既定的德育目标和德育教育的轨道之中。如果今天一个口号,明天又是一个口号,德育工作就会疲于应付、无所适从。一个教育口号的提出,从理性思考到探索实践再到出经验出成果,不经历三年五载,甚至更长时间是不可能的。受随意性所摆动所左右,是中小学德育工作之大忌。 二、中小学德育的出路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走出德育的误区,我们面前就会豁然开朗,我们就能真正找到一条中小学德育的出路。这条出路九个字:重实际、重基础、重实效。 重实际。今天的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的结合,所以中小学德育框架的构建必须从社会实际、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最需要的是要求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份爱心,一份同情心,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一份责任感;而现在的中小学生、特别是那些独生子女,他们身上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份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社会上那些形形色色的犯罪分子胆大妄为、作恶多端,就在于他们人性的泯灭、道德的沦丧、责任感的葬送,这些人禽兽不如。所以社会呼唤每个人都成为有良知、有责任心的人。因此,我们的中小学德育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让我们的每一个中小学生都学会做人,做一个有爱心、有同情心、有责任感的人,做一个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走向社会则能够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合格的公民。所谓学生实际,即中小学生的年龄、身体、心理和认知水平的实际。现在的中小学德育太成人化、太政治说教化、太理论化,所以学生望而生厌,结果与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主观愿望往往相反,这都是中小学德育脱离学生年龄、心理和认知水平实际结出的苦果。 重基础。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因此,中小学德育必须坚持“基础性”原则。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失误,一个重要方面的原因就在于忽略了它的基础性,德育目标过高,德育内容,以致出现了这样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现实:小学生在朦朦胧胧中侈谈共产主义,而对成人,却在进行社会公德的补课。所谓重基础,首先要从成人的认识水平降到孩子的认识水平;从共产主义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等抽象的理性说教降到道德基础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上来。我们要“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重实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的中小学德育从形式到内容是否统一,从方法到手段是否得当,关键是看德育的实效。如果通过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懂得尊敬师长,尊重同学,热爱学校,关心班级、举止文雅,遵纪守法,学习刻苦,勤奋上进;回到家里,能把一片孝心献给父母;走向社会,能把一片爱心献给他人,这就说明我们德育有效,教育成功。反之,则是德育没有实效,教育失败。《 决定》要求我们“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我们必须不折不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三、中小学德育的切入点 中小学德育要真正收到实效,真正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我们必须为之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当然,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可能一样,德育的切入点也绝不要求千篇一律。总结二十年学校德育的经验教训,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1998年初,我校正式提出了“扬善”教育的口号。我们之所以把扬善教育作为我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是因为扬善教育既是一种基础道德教育,又是一种行为养成教育,也是一种健康心理教育。从美学的角度看,善是最高的美德,扬善的行为是最美的行为。扬善的过程是付出的过程,也是获取的过程,人们在扬善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灵魂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升华。扬善教育特别强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平凡小事做起”。扬善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为社会培养造就富有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的合格公民。所以扬善教育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最容易为全体师生所认同。我们是这样给“扬善”一词界定的:“善”与“恶”相对,即好人、好事、好的思想、好的行为、好的习惯、好的作风、好的心灵、好的语言;“扬”,发扬、弘扬、倡导、实践、身体力行的意思;“扬善”,一言以蔽之,即凡是对他人、对社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我们都有要大力弘扬并积极参与、躬行实践。 扬善教育在中国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在中国最先倡导并实践扬善教育的,当首推孔子和孟子。二千多年来,扬善教育的内涵不断地得到丰富,得到拓展,扬善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因而成为世界公认的文明之邦,礼仪之邦。新中国成立以后,扬善的内涵更加丰富,既保留了传统扬善教育中的精华,也赋予扬善教育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诸如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育。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白求恩、雷锋、焦裕禄的名字,曾经在几代中国人的心灵里扎根,他们的优秀事迹,曾经教育和鼓舞了几代中国人,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扬善楷模,因为体现在他们身上并最为人称道的首先是他们的那一份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二十世纪末,在中国这片热土上,又涌现出了党的好干部孔繁森、抗洪勇士李向群这类英雄模范人物,他们是人们公认的心中偶像,他们是新时期当之无愧的扬善楷模,因为体现在他们身上并最为人称道的首先仍然是他们的那一份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在我们进行扬善教育理论研究的时候,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毛主席的不朽名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是扬善教育的宣言书,是我们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扬善教育的绝好教材,虽有偏颇之处,但确实不无道理。 扬善教育博大精深,值得我们不断研究、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赋予新的内容。人类存在一万年,扬善教育就要搞一万年,人类永远存在下去,扬善教育就要永远搞下去! 最后,引用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的一段文字,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大家都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