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德育之窗 > 扬善教育

读刘际雄的《看邵东三中怎样抓德育》

作者:shaodongxian     发布日期:2021-11-10     点击:

  唐之享副省长的批示:"惩恶扬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刘际雄等同志采写的《看邵东三中怎样抓德育》一文,报道邵东三中从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德育要求的结合上探索,提出"扬善教育"的新理念,并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付诸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这对于学校深入开展德育很有帮助。江泽民总书记在今年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这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全面管理国家以来,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法治和德治的关系,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以德治国"有利于全社会正确估价道德的社会作用,增强全党全国重视道德建设的自觉意识,有利于加强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和塑造,有利于改善党风和社会风气,有利于消除消极的腐败现象。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重要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全省教育系统一定要深入认真学习。各级各类学校要以德育人,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热爱集体,匡扶正义,惩恶扬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2001年4月18日,邵东三中,我省唯一一所坐落在农村的省属重点中学。论地理环境,讲办学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它都不具备多大优势。但是,近两年来,这所学校却以其德育方面的独特建树渐渐引起社会关注。在学校所在地火厂坪镇乃至邵东全县,人们一提起三中和三中的学生,都翘起大拇指。去年5月,《邵阳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推介了他们的作法;8月,华东师大教授霍益萍专程来到这所学校,对他们的德育创造给予高度评价;10月,邵东县数百所中小学的校长和政教处工作人员齐聚三中,学习他们的德育工作经验,并正在当地推广。邵东三中创造了什么?

  "扬善教育"是邵东三中人在对传统德育进行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社会生活冷静审视的基础上提出的德育新理念。多年来,邵东三中校长李振民和他的同事们不无忧心地看到:越来越发达的科技文明在提高和改善人们生存质量的同时,也淡化着人们对道德完善的追求,功利化、浅薄化、平庸化、市场化销蚀着人们的道德世界。尤其是日益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各种伦理观念、生活方式的急剧碰撞,使不少青年学生开始变得自私狭隘。他们缺乏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心,缺乏对社会的责任心,缺乏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热情,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去年年初,浙江金华一学生锤死亲生母亲的惨剧见诸报端,更引起李振民一班人的震惊。李振民组织大家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大家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思索之中。过去我们总是责怪社会,其实真正的失误是在教育,在于学校德育啊!那么,德育的失误又在哪里呢?他们分析,现在中小学德育存在着三个误区:一是形式主义太多,相当多的中小学把德育作花架子、当摆设,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务虚不务实;二是目标定位太高,现在中小学德育太成人化,太理论化,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和认识水平;三是随意性太大,许多中小学德育急功近利,盲目无序,缺乏长期、稳定、系统的计划和安排。能不能找到一个新的途径,把民族传统美德与党和国家对学生德育的基本要求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德育工作变得形象生动,切实可行呢?李振民将思维的触角伸向博大精深的儒家传统文化领域。一个理念在他的心墙上清晰地映现出来:扬善!

  "我发现扬善是儒家文化的一根主线。整个儒家文化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扬善抑恶史。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性善论’到其后绵延数千年的儒家名宿,他们的思想体系无一不贯穿着善文化的脉。‘扬善’是经过数千年实践证明的国粹。我们今天倡导和信奉的共产主义思想,共实也有着扬善的思想根基。多年来涌现的无数英雄模范人物,他们的事迹中最能打动人的便是发善心、做善事。雷锋走到哪里便把好事做到哪里,不正是‘扬善’的具体体现?焦裕禄捂着疼痛难忍的肝部访贫问苦,倾情于为兰考人民治沙,不正是‘扬善’的升华?孔繁森为照顾两个藏族孤儿不惜卖血,更是‘扬善’的极至啊!"李振民这样叙说他的心路历程。于是,他召集教师开会讨论,形成一个基本思路。

  2000年3月6日,在学校开学典礼上,李振民向全校2500百余名师生发出了"扬善教育"宣言:"尊长爱幼,尊师爱生,彼此见面,应该有一句亲切的充满人情味的问好;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帮助他人,见义勇为应该是三中人的共同美德;文明卫生,谦让有礼,应该成为所有成员的道德准则;打架斗殴,粗言野语,损人利己的不良现象应该在我们这个大家园里彻底绝迹;走向社会,每一个三中人都应该是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人;爱心献给社会,应该成为我们这个家园里所有成员的自觉行动;回到家里,每一位三中人都应该是自己父母膝下孝顺的儿女。"

  学校成立了"扬善教育"领导小组和"扬善教育"研究会,请县教委主任曾益谦当顾问,李振民自任组长和会长。他们将"扬善教育"归结为善心、善言和善行三个方面。善心包括孝心、爱心、雄心。善言即指语言文明礼貌。善行则要求做到三条:孝敬父母,乐善好施,保护环境;尊敬师长,勤奋创新,遵纪守法;惩治邪恶,见义勇为,笃志报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为人民服务。""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他就不属于人类。""追求卓越人生,服务祖国人民。"……

  莺飞草长的3月,记者走进邵东三中宁静的校园,除了整齐清洁的环境、错落有致的花坛和苍翠欲滴的树木,最抢人眼便是那一块块写着古今中外名言警句的精致的标语牌了。学校副校长、党总支副书记谢伟琦告诉我们,他们首先从营造扬善教育的氛围入手,力图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学校编选了《善之声》"五名"教育教材,辑选古今中外名人事迹、名言、名诗、名著、名歌发放给学生,组织学生学习,并在适当时间阅读、背诵、吟唱,为扬善教育提供宽厚的文化背景;将部分名言警句制作成精致的标语牌,立于校园、道路和教室前后,给学生以耳濡目染;投资2万多元塑了鲁迅、屈原、牛顿、爱因斯坦、雷锋等12尊名人、英雄塑像,设立学校"名人园",让学生随时感受榜样的激励。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班会和团的活动也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或开展"扬善"演讲比赛,或宣传名人、英雄、模范事迹,或举行"扬善"故事会。在李振民和他的同事们的精心策划下,扬善教育被分成若干小课题,在邵东三中生动而又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环保教育是第一大课题。

  邵东三中是一所占地190多亩的农村中学,有学生2300多人,其中96%是寄宿生。这么多人在一起生活的偌大的校园里,我们穿行其中,竟没有发现一片纸屑,甚至一片枯叶!教室、宿舍、操坪、礼堂……到处都是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做到这个样子不容易,我们主要是发挥学校环保大队的作用。"李振民解释道。何谓"环保大队"?这是邵东三中首创的一个学生组织,校有大队,班有分队,校大队50人,各分队各队二三人。班上的分队由学生轮流参加,一个月一轮。校大队则不容易了,需要自己写申请,报学生会和校团委审核批准。校大队还有护花小分队和护鸟小分队,专司学校花草树木和鸟的保护。校园环境的日常维护主要依靠环保分队。学校将校园按班级实行"责任承包制",各领一块责任区。每天早餐后到上课前的半小时,分队队员们都要搞一次大扫除,午餐和晚饭后,再派几个人当"维持会员"。校大队配合学生会、团委会的干部与学校政教处干事一道,每天组织一次检查,结果纳入班级评估体系,定时公布,学生对这个结果可重视啦:每次公布栏里的分数,大家便争先恐后跑去看。因为这个结果在升旗仪式上要当众宣布,还要影响到评先进班级、拿流动红旗呢!健康消费教育是他们的新尝试。如今的青年学生,存在严重的非理性消费现象。过生日彼此之间都要请客、送礼物,有的请客吃饭还达两三桌;穿着上也讲档次,讲品牌,甚至互相攀比。一学期下来,学生花在应酬上的钱少则几百元,多的超千元。高三女生左妍辉,父亲是千万富翁,在北京王府井都开有门面。她从前花线只管向家里要,同学过生日,要好的送300元,一般的也要送上80元的礼物,每个月用在这方面的开销都在四五百元。富人的孩子不要紧,可挤兑了那些家境不宽裕的学生。他们囊中羞涩,但又碍于情面不得不参与其中。尽管标准不等,也禁不住人多情常呀!不少人常常因此节衣缩食,甚至负债累累。扬善教育开展后,学校把引导学生正确消费作为重要课题。他们举办消费知识讲座,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日常消费,分析不良消费的危害,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学校还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外出打工,体验挣钱的艰辛。同学过生日怎么办?校团委想出好办法:在校广播站开辟点歌节目,有人过生日了,同学们三五相约会给点一支歌,真挚的情谊表达得文明得体,经济上却几乎没有付出——一支歌只花5毛钱!今天的邵东三中,学生之间没有了世俗的人情交往,有的只是彼此间纯洁的友情,同学们再也不因为今天没有钱给张三做生日,明天没有钱替李四送礼而发愁了。记者找几位同学谈感受,他们异口同声说"好"。法制教育是扬善教育的特色菜。学校成立校园法学社,由校长、县司法局领导出任社长,吸纳社员190多人。一年以来,法学社开展了丰富多采的法制教育活动:定期请律师和法学专家到校开设讲座;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庭审;利用节假日为社会开展法律咨询活动;设立学校模拟法庭,让社员实际参与法律操作;组建"学生仲裁委员会",让学生依照法律自己调处纠纷和矛盾……最有创新的是他们组织的服刑人员现身说法活动。学校附近有一座监狱。校领导与司法部门沟通,请他们安排一些青少年囚犯到学校去,给学生讲自己的犯罪事实,分析犯罪的原因,谈现在的心理感受和对于自由的渴望。这是一种心对心的碰撞。相仿的年龄,相同的心理认同度,青年囚犯和血带泪的倾诉和忏悔深深震撼着学生们的心灵。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这些人昨天同我们一样,像小鸟飞翔在蓝天,像鱼儿遨游在水底,但今天却饮恨于高墙之内,在铁窗之中忏悔。他们也曾有过美好的生活,却被自己罪恶的双手活活毁掉。这严酷的事实警示我们:一定要走稳自己的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法制教育是我们开展扬善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培养识辩别善与恶的能力,在学校做好学生,走向社会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李振民校长对我们如是说。他们对"双献"教育着力最多,影响也很大。"双献",即"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这个提法源于佳木斯一中提出的"五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他们从其中挑出两条作为扬善教育的重要内容。他们认为:孝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首,让学生具有爱心是扬善教育的重要目标。邵东三中的"双献"教育是全方位的。

  在学校,他们倡导扶贫济困,发动师生对需要援助者捐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一民族传统美德在邵东三中被发挥到极致。老师也好,学生也好,谁碰上了天灾人祸,谁的家里经济状况窘迫,大家就热情伸出援助之手。为了让家境困难的同学不辍学,从班上到学校,他们随时发现随时捐款,你几十,他几元,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困难,很快便消融在这浓浓的爱的温情里。值得指出的是,在邵东三中,这种爱心捐款不仅仅是学生的行为,校领导和教职员工人人都参加。校长李振民每期都要捐出几百元。去年3月发起的一场募捐行动,至今在邵东县传为美谈。166班邓斌荣同学突发急病,县医院诊断是血癌,送湖南医科大学附二医院治疗,需要8万元做骨髓移植手术。邓斌荣母亲早逝,父亲只身打工在外,他和妹妹与奶奶相依为命,8万元这个数字他做梦也做不出来啊!怎么办?发动全校师生捐款!李振民同班子的同志商量,召开全校师生动员大会,并当场掏出200元。全校上下很快行动起来,捐款场面热烈而又感人。168班曾少山家境好,捐了又捐,共拿出600元。他说这600元虽然可办很多事,但用在邓斌荣身上价值最高。164班的王军辉是个孤儿,与祖父在一起生活,他捐出的是一叠10元的零钞。面对记者,他说:"邓斌荣和我家境差不多。我平时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很多关心和帮助,我也得表点心意。"这次捐款共募得资金21575.7元。遗憾的是,邓斌荣同学的生命没能留住。但他是带着2500多位老师和同学的浓浓亲情,含着微笑走的!

  在社会,他们组织扬善大行动,把爱心辐射到集镇、机关和学校周围的群众。每年3月和9月,学校都要组织一次义务大清扫活动。同学们背着扫把、锄头等劳动工具,浩浩荡荡去打扫火厂坪镇的街道、农贸市场和一些单位的院落。那是何其壮观的场面啊!几千人的队伍黑压压铺在小镇的街街巷巷,过去脏、乱、差的街道、机关,几个小时下来便被梳理得井井有条,焕然一新。学校的扬善小分队在周围群众中特别受欢迎。这种小分队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年级有中队,学校有大队,主要任务是扶弱助残。各分队自己寻找扶助对象,或给孤寡老人料理生活,或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家庭干农活,去年下学期,30多个小分队共照顾孤寡老人10多位,为20多个缺劳力的农户及时收割了晚稻。群众说起三中的学生,无不交口称赞。他们还把爱心行动延伸到学生的家庭和周围社区。

  在邵东三中,学生要做一份特殊的作业:假期德育作业。作业的内容很简单:填两张记事卡(一张是"爱心活动记事卡",一张是"孝心真情奉献记事卡"),写一份心得体会。学生们做这份作业可认真啦!帮别人推车,替老大爷挑水,为邻居做家务……他们争着干;家中洗衣、做饭、喂猪、扫地等零碎事儿,他们样样动手。爱心和孝心,就这样通过学生们的手,融汇成浓浓真情,温暖着一个个家庭,也温暖着整个社会。在反馈给学校的意见栏里,家长和社会意见都很一致,除了赞扬外,就是一条希望:学校要把这样的活动坚持下去!

  走进三中人创造的德育世界,我们欣喜地感到,他们对学校德育工作有不少能给人以启迪的新思考。

  思考之一:抓德育重在体验德育重在体验,这是三中人在扬善教育中提炼出来的德育方法论。做德育工作的人知道,搞德育最痛苦的莫过于你说的学生不信,你要学生去做学生心中不服,甚至你指东有些学生偏要向西,与你对着干。李振民他们也遇到过这样的苦恼。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细心分析,找到了症结所在:传统德育往往注重口头说教,学生实际体验少。"德育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说教上。我们搞扬善教育,在每一个环节都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一些富有新意的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学生在体验中产生一种向善驱恶的情感,便把我们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内在需求,这样就成功实现了扬善教育在学生心中的‘软着陆’。"李振民谈起这一点颇有心得。邵东三中的德育工作确实是以学生的实践和体验见长的。搞环保教育,搞消费教育,搞法制教育,他们注重的的是让学生干。他们开展的其他一些课题,也同样是从导引上入手,让学生切身体验。比如,他们开展礼仪教育,便将学生们一天的言谈举止用摄像机摄下来,然后组织学生观看,让学生自己评判,体验什么是善,什么是丑。又比如,他们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便以学校业余党校为依托,着力选拔培育学生中的"政治明星",让大家去学星、追星。"双献"教育是这一方法的最集中表现。学校的扬善小分队,实践和体验是第一要义;学生要做的"德育作业",更是以实践和体验为意旨的,他们冠给这一活动的名称就叫"假期德育大体验"。活动中,学生不仅仅是在完成作业,而是在做平凡的小事和好事中体验到扬善的魅力,净化了灵魂,升华了人格。看看180班禹言美同学在去年寒假德育大体验后写的感想吧:"腊月24是一年一度大扫除的日子,妈妈搞完大扫除,一身很脏了,我就决定帮妈妈洗洗头。听完我这句话,妈妈的眼里有许多的惊讶和惊喜,这让我感到非常惭愧:原来以前我为妈妈做得太少太少了。轻轻地揉着妈妈的头发,感觉出奇的好。整个下午,我的心都被一种东西充实得满满的。"这种体验进到深处,便产生故事。在邵东城乡,唐绍军输血救母的动人事迹至今广为流传。去年6月,正是备战高考的紧张时刻,168班学生唐绍军的母亲——一位善良质朴的劳动妇女突然口吐鲜血,倒在田间。唐绍军得知这消息时,母亲已被送到县人民医院抢救室,经诊断为胃大出血。输血一刻也不能耽搁。但是输血的钱从哪里来?父亲犯难了。唐绍军闻讯赶来,看到奄奄一息的母亲,眼泪禁不住"巴嗒巴嗒"往下落。他知道,母亲之所以病倒,完全是为他们兄弟读书而劳累,营养不够所致。借钱,来不及了。唐绍军果断地对医生说:"抽我的血吧,前些天高考体检,我的血是O型。"医生回头看看这个瘦弱的小伙子,说道:"你身体也这样瘦弱,行吗?""我的身体是母亲给的,为了救母亲,我应该献出我的一切!"医生被感动了,点头默许。经过一阵紧张的忙碌,唐绍军殷红的血流入了母亲的体内,100,200……共输了500毫升,,母亲得救了,唐绍军笑了,笑得那么灿烂!

  思考之二:德育工作要体现浓浓的人情味搞德育不能板着面孔,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只能以心对心,以情感人,以心换心。这是李振民的一贯主张。在邵东三中,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师生、更是朋友。老师对学生没有呵斥、谩骂和讥讽,只有理解、尊重和鼓励。写评语,曾经是师道尊严最典型的承载体。几十上百个字,刀砍斧削,看不到情的流淌,读不到老师的笑意。尤其是对后进生,字里行间透出的厌恶、指斥,让他们不敢面对。然而在邵东三中,这项工作却被注入款款深情,成为老师们"扬善"的实验地。请读一读下面这则期终评语—— "知道吗?与中考相比,你进步很大,前进了几个名次,不容易。爱哭爱笑的小女孩,老师真替你高兴。不要再伤心、难过,也千万不要让自己失去那份自信和拼搏的勇气。老师认为,爱看小说是喜好读书的表现,也认为喜欢下棋的女孩子往往十分聪明,善于思考,这正是你的优势所在。当然,任何事都要得当,处理好了,就会相得益彰,是吗?老师希望你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继续持之以恒地对待学习,大胆、自信、多笑一点。其实,学习也要讲求一种良好的心境,而乐观自信将使你在以后的学习中事半功倍。相信自己,你能行!" 读了老师这样的评价,学生谁能不倍受鼓舞,从而奋然前行呢?善待学生,善待学生的过错,是邵东三中在德育实践中形成的又一个富有人情味的理念。学校政教处主任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搞劳动,有位同学一不小心碰倒了黑板架。只听"啪"地一声响,黑板掉下来摔碎了!那位同学一愣,立刻被眼前的事实震惊了。"损坏公物,照价赔偿",这是学校的明文规定呀!他找到班主任,说明了情况,提出愿意赔偿。不想班主任找来学校财物管理员一商量,却对他说:"你是在搞劳动中不小心打坏的,这钱就不赔了。"学生满怀感激回家告诉父母。第二天,学生的父亲专程跑到学校,把钱往老师手里一塞,激动地说:"你们学校这样讲情义,咱也不能不懂味啊!这钱我应该赔!" 三中人还十分注重心理教育,强调心理学的方法打开学生的心结。去年教师节,李振民校长收到一封学生来信。信中这样写道:"在学校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校长您竟批给了我500元,我真的好感动。我高一生病时,全校师生慷慨解囊为我捐款治病,虽然您不是唯一的参与者,但您是最大的组织者,是您和其他老师在三中这块热土上培育出了如此多的好学生,我出自内心地感谢校长您,感谢三中!遗憾的是,我像个傻子一样的不争气。看着自己低得超过自己想像的分数,我感到内心的恐惧……不是我不想发愤,也不是我不想回报老师及亲人,更不是……我真的感到好迷茫,好无助。李校长,您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做才好?" 这是一封感谢信,更是一封求助信。看来,对特困生,仅有经济上的帮助还远远不够啊!李振民即刻通过班主任约这位学生下午第七节课后见面。那位女生如约来了,怯生生地侧着身子坐在李校长对面。那正是悉尼举办奥运会的日子,李校长不急不慢地与她谈奥运会的观感,分析蔡亚林夺冠的奥秘和王义夫、中国女足姑娘失利的原因。小姑娘对此说得很有见地。李振民顺势而下:"是啊,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估价自己,对自己期望值太高,心理上的压力也往往比较大。特别是主观愿望与客观结果相差比较远的时候,这种压力会更大。发展下去,结果恐怕更糟糕。想想看,我们在学习上是不是也这样?" 一席话,就这样平平常常的一席话,姑娘开窍啦!临别,她兴奋地对校长说:"真谢谢您,我知道自己今后该怎么做了!" "心病还需心药医。"三中的教育工作者们深知这个道理。他们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讲座,组建"心理实验班",并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询站。学生的心理障碍是个人隐私,不可外泄。于是,咨询站便有了"心理信箱"和"咨询热线电话"。从校内校外聘请的一批心理医生针对学生的心病开设"专科门诊",像李振民的"挫折教育科",黄尚喜的"蕙园学习方法研习社",曾献忠的"个性改造科"等等。这些"专科医生"既面诊,又函诊,深受学生欢迎,要求就诊的学生络绎不绝,咨询热线电话每天响个不停。学生们心头的症结,经过"心医"的一席话,一封信,便会烟消云散。

  思考之三:让学生在奉献中感受获取奉献既获取。一个人在服务社会、关心他人、行善事、做好事的同时,必然收获满足,收获喜悦,并使自己的思想情操得到净化,人生境界得到提高。是演讲辞?不是。这是邵东三中在德育实践中提出的新观念。李振民对我们解释:"传统德育工作只讲奉献,不讲获取,抑制了学生奉献的积极性。奉献和获取其实是一致的。我们搞扬善教育,就要让学生从奉献中体会获取,从而甘于奉献,乐于奉献。" 三中人的这种新观念,已深深植入学生心底。

  采访中,我们真切感到,这里的学生已经把奉献当作了完善自己、提高自我的一种需要,成为了一种自觉的行动。安排座位向来是班主任面临的难题,个子矮的,视力差的,都要照顾。但在三中,老师们不为此事犯难。195班班主任告诉记者,他们班排座位,同学们都互相谦让。一些个子矮但视力好的同学往往要求坐后排。他们说:"我们个子不高,但视力好,可以把凳子垫高些。"赵双春老师班上有一位残疾学生,一只手齐腕以下没有手掌,脸上到处是疤痕,可同学们待他如亲兄弟姐妹:洗脸洗脚,有人给他倒水;吃饭,大家争着给他盛饭;搞劳动,有人帮助他一起完成任务…… 邵东三中有位退休语文教师,叫曾放君,年逾古稀,下肢肌肉萎缩,常年卧病在床。他子女不在身边,虽请了保姆,但生活方面有许多不便。尤其是精神上缺乏交流,老人很是痛苦。189班扬善小分队打听到这个情况,便主动担负起陪伴曾老师的任务。分队里有个女生申燕海,进校不久便参加了这个小分队,两年来从未间断,几乎每天都要到曾老师家走一趟,陪他聊聊天,帮他料理生活。曾老师爱写诗填词,燕海便替他整理文稿,然后寄到相关刊物去发表。年长月久,他们建立了一种纯真的爷孙情谊。说到这事,小燕海坦然一笑"别看我为曾爷爷做了点事,其实我从他那里得到更多。他丰富的知识、开朗的性格,还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都是我学不完的榜样呢!"

  因为有善,邵东三中学子的心灵充满阳光和温情。因为扬善,邵东三中的德育工作以其勃勃生机展示出迷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