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德育之窗 > 扬善教育

扬善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者:shaodongxian     发布日期:2021-11-10     点击:

   扬善教育根据青少年学生某些道德失范、善恶不分的现状而提出。它继承传统美德,结合时代精神,以充分开拓和张扬人性“善”的因素,全面提高师生道德素质并促进道德健全发展为目标,提出了“常人――明人――善人”的目标体系,构建了“传统弘善论、主体乐善论、多元为善论、道德完善论”的理论框架,探索出“以知引善重发掘、以美引善重熏陶、以情引善重体验、以评引善重制约”等原则和方法体系,还创制了贴近生活、紧扣实际的扬善教育纲要,同时,在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措施上,也有一定的创新性。总之,本课题既有理论的创新,又有实践的升华,从而促进了学校德育活动蓬勃开展,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因此,获得了社会广泛的好评。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是基于学生道德行为存在种种问题和学校德育存在种种弊端提出来的。目前,学生道德行为存在的三大问题:一、不能善待自己和他人。对自己,不够自尊、自爱、自主、自控。对他人,缺乏同情、友爱、礼让、守信。二、不能善待家庭、集体和国家。对家庭,缺乏关爱和负责;对集体,缺乏关心和责任心;对国家,缺乏尊敬和热爱。三、不能善待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缺乏尊重和学习;对生态环境,缺乏保护意识和建设思想。学校道德教育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形式主义太多,相当多的中小学把德育作花架子,当摆设,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务虚不务实;二是目标定位太高,现在中小学德育太成人化,太理论化,脱离学校思想实际和认识水平;三是随意性太大,许多中小学德育急功近利,盲目无序,缺乏长期、稳定、系统的计划和安排。能不能找到一个新的途径,对学生道德病状和教师教育弊端进行辩证施治,学校校长李振民从博大精深的儒家传统文化中构建了一条德育新思路:扬善!“我发现扬善是儒家文化的一根主线。整个儒家文化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扬善抑恶史。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性善论’到其后绵延数千年的儒家名宿,他们的思想体系无一不贯穿着善文化的血脉。‘扬善’是经过数千年实践证明的国粹。我们今天倡导和信奉的共产主义思想,其实也有着扬善的思想根基。多年来涌现的无数英雄模范人物,他们的事迹中最能打动人的便是发善心、做善事。”他进一步在1999年下学期开学典礼上,首先向全校2500余名师生发出了“扬善”教育宣言:“尊长爱幼,尊师爱生,彼此见面,应该有一句亲切的充满人情味的问好;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帮助他人,见义勇为应该是三中人的共同美德;文明卫生,谦让有礼,应该成为所有成员的道德准则;打架斗殴,粗言野语,损人利己的不良现象应该在我们这个大家园里彻底绝迹;走向社会,每一个三中人都应该是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人;爱心献给社会,应该成为我们这个家园里所有成员的自觉行动;回到家里,每一位三中人都应该是自己父母膝下孝顺的儿女。”通过实践和研究,我们对“扬善教育”做了如下界定:扬善教育是一种以传统伦理的人际和谐教育为出发点,以充分开拓和张扬人性“善”的因素为途径,以全面提高道德素质并促进道德健全发展为目标的德育教育。“扬善教育”可归结为善心、善言和善行三个方面。其中善心包括孝心、爱心、责任心。善言指文明礼貌的言语仪态。善行则要求做到三条: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善众人;尊重自己,自律自强,创新为国;乐善好施,诚信奉献,自我完善。

二、目标与任务

本课题总目标是:充分开拓和张扬人性“善”的因素,全面提高师生道德素质并促进道德健全发展。其目标体系可概括为:常人――明人――善人。所谓常人,就是平常人,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感情、有个性、有创造性地活生生的平常人。这一层面的“人”可塑性极大,扬善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使“平常人”向善的方面发展。所谓“明人”就是明白事理的人。这一层面的“人”已通过扬善教育提高了一个层次。他们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从而扬善惩恶。所谓“善”人,就是道德素质健全发展的人。这一层面的“人”已在扬善教育中通过外塑过程和内化过程达到高级层次。基本任务是:1、探索并构建扬善教育的理论框架。2、探索并创制扬善教育的原则、方法体系。3、探索并概括扬善教育的基本纲要。4、探索并实施扬善教育的主要工程。5、总结概括扬善教育的实践成果。

三、研究的内容

(一)理论框架的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实用理性文化,它的最大特征是伦理本位。这种伦理本位的基本特征一是注重“内省”、“修己”,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的亲和。而这种亲和力植根于“家庭本位”。黑格尔曾指出:“中国纯粹是建筑在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宏观的‘家庭孝敬’,中国人民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见黑格尔《世界历史・东方世界・中国》)可以说,在中国,家国不可分,这种家庭本位的伦理关系,“入则孝悌”,出则“忠信”,体现一种爱心和责任心。三是强调群体认同和社会责任感,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是由家庭本位乃家国同一的伦理关系的具体化。

这种伦理人和关系就是善的本质。按照心理现象分类,道德规为知、意、情三类,与其相对应的哲学范畴是真、善、美;以它们为对象分别形成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所谓“伦理的人”(席勒语),即是善的人,从心理因素看,善的人应该以意志为规范来约束善言善行的人。因此,扬善教育的逻辑起点应该定位在传统的伦理关系的协调与发挥上,扬善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也应以此为基点扬弃与拓新。我们在下述四方面进行了理论的探新。

1、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提出“传统弘善论”。

传统的伦理文化注意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主张人应该“爱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上下左右,尊卑长幼之间提倡团结互助,协调中和。我们在扬善教育中扬弃了其中封建等级、门第观,取其人和、友善观并加以弘扬,倡导“与人同进,与时俱进;三中为一人,发展共持续”的新的伦理发展观。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出“主体乐善论”

著名德育教授朱小蔓说:“柏拉图一直强调‘善的理念’……追求善的理念才是最重要的,才是教育的根本”(见《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第7页)。北师大著名教授檀传宝阐述得很精彩:“何谓人的本心?孟子说的‘人皆有恻隐之心’是也。人作为社会动物的社会性遗传使即使是婴儿的个体也具有向善求善的本能,这就是道德的精神需求。正是这种道德需求的精神性才使得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做奉献就是一种幸福人生而不觉得是牺牲。(见《中国教育学刊》1999年第5期第11页)。当道德成为一种需要和愿望,而这种需要得以满足,愿望得以实现的时候,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就能从中体验到满足与快乐,从而使乐善爱人成为一种自觉而快乐的事情,在传统的基础上,构建了“主体乐善”的新思路。

3、着眼教育的系统性,提出“多元为善论”。

德育系统是由整体性和多元化整合而成。扬善教育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本来就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根基,特别是有着几千年乐善遗风的润泽。我们由此倡导构建多元整合的乐善氛围,让班级兴扬善风气,团体传扬善舆论,师生浓扬善情谊,校园创扬善情境,与家庭同话扬善新语,与社会共建扬善新风,多元整合互促扬善教育。

4、重视育德扬善的升华,提出“道德完善论”。

我们探索了一条育德扬善、完善道德的过程:道德主体――道德认识――扬善需要――施善行为――乐善体验――善人信念。以此循环,每一轮过程都起于主体对某一扬善的认知和需要,而至产生这种行为,获得相应体验,终而产生某一道德信念。多次循环实践,从而发展成为一个由他律而自律的道德素质完善的人。

(二)原则、方法的探索

我们提出扬善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以知引善,以美引善,以情引善,以评引善。

扬善教育的基本方式是:发掘式、熏陶式、体验式、制约式。将二者综合即是:以知引善重发掘,以美引善重熏陶,以情引善重体验,以评引善重制约。

1、以知引善重发掘。扬善教育的最高心理层次是扬善道德信念的建立,而这种信念不只建立在知与行、认识和体验的基础上。在道德知识的灌输上,我们采用充分发掘知识中道德因素的内涵。所有的课堂教学、集会活动都尽可能发掘或渗透着对扬善的认知教育,反复加深学生对扬善基本观念的认识,如这件事是善的、美的还是恶的、丑的?这样说话(如提问或问路等)是否符合善言善行的标准,以及诸如怎样才是真正的尊老爱幼或友善诚信等等,在无数次联系实际的发掘和渗透教育中,让学生将扬善的道德认知内化为扬善的道德观念。

2、以美引善重熏陶。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里的“诗”是指广义的艺术,美的代表,“兴”和“怨”侧重于个体的心理感触抒发的功能,“观”和“群”则侧重于由感染陶冶所要达到的社会效果。学校倡导师表美、教学美、环境美、校园文化美的引善尚美的熏陶式教育,以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因为,美育是自由的,德育是带有强制性的,这种美的熏陶,正好把强制引向自由自觉的乐善行为。

3、以情引善重体验。中国传统道德十分重视“践履”“躬行”。我校提出扬善教育从今天的、眼前的一言一行的小事、实事做起。在这种实实在在的道德实践中获得在做了善事后的积极而愉快的情感体验。我们大力倡导学生在服务社会、争献爱心、社会调查、体育竞赛、文艺汇演、校园绿化以及各种环保活动中去获得乐善的体验,从而内化为一种持续积极的扬善道德信念。

4、以评引善重制约。扬善作为一种新世纪新型的伦理道德教育,面对着道德观念淡薄、道德行为失范的当今多元开放的社会,很注重法制观念的建立,注重道德的规范和道德行为约束,我们从积极的道德评价做起。一事当前,教师对那些好的道德风尚和不道德的现象,应拿出鲜明的态度,给予正确的评判,以教师积极的道德评价示范,给学生以启发和诱导。当然,应以正面评价为主导。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如以扬善道德评价为中心的主题班会,写扬善人生长跑日记,进行扬善道德大辩论,虚拟扬善道德法庭进行审判等等。根据扬善理论和原则,参照有关途径,我们还提出了七个“善待”作为具体组织和指导扬善活动的纲要:1、善待自己。关心自身健康,悦纳自己的长处,积极发挥自己的潜能,勤奋而创新;处处自尊、自爱、自主、自控。2、善待家人。尊重、体贴、帮助父母;关心照顾长辈和兄弟姐妹;热爱家庭,努力创造家庭的和谐气氛,履行和担负起家庭各种责任。

3、善待他人。接受和信任他人,富有深厚的怜悯心、同情心;尊重他人人格和不同意见。同学朋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谦恭礼让,敬老爱幼,关怀残弱;信守承诺。4、善待集体。关心集体事物,积极参与班级、学校、社团、社区的各项集体活动;承担并完成集体赋予的任务,为集体活动多出主意,想办法。5、善待国家。维护珍贵的传统文化;尊敬国旗、国徽;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遵守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6、善待人类社会。尊重和学习世界一切优秀的文化和积极的道德风尚;树立为世界和平和人类幸福作贡献的雄心壮志。7、善待生态环境。以破坏生态环境为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荣。关心动植物,关心其他生命物种,讲究环境卫生,减少环境污染。

(四)实践过程的实施

为了培养学的善心、善言、善行,使学生成为“善人”,我校围绕“扬善”主题,根据课题的计划与方案,遵照扬善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三年来在全校坚持开展了六大教育实践。

1、养成教育――扬善教育的基础工程

什么是养成教育?简言之,即教会学生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读书。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它规范着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出操、升旗、学习、就餐、就寝、集会、劳动、卫生、考试、爱护公物、治安保卫等。我校的养成教育实践分为三步实施:(1)完善系列制度。学校政教处根据学校学生实际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化为《升旗纪律》、《学习纪律》、《寝室纪律》、《考试纪律》、《集会纪律》、《两操纪律》《食堂纪律》、《卫生纪律》、《劳动纪律》、《爱护公物条例》十大细则,做到了有章可循,有规可守。(2)宣讲规则,循章治校。前者旨在让学生知晓校规,后者旨在使学生依规行事,按章生活,养成教育进入具体操作阶段。(3)检查监督,总结提高。检查有领导检查、老师检查、学生检查;坚持一天一查,一周一评,一月一总,一期一统。通过文明纪律、卫生、文体、治保、财保等方面的量化操作来评估各班级养成教育的优劣,效果很好。古人说,“积善成德,积陋成习”“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认为,“欲成才,先成人;欲扬善,先养成”。养成教育虽然看似“鸡毛蒜皮”,却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养成教育,无疑是扬善教育的基础工程。

2、礼仪教育――扬善教育的形象工程

中华素乃礼仪之邦,学校本为文明之所,无礼是粗俗的表现,有礼为文雅的标志。在某种意义上说,“礼”反映了个人素质,要把所有三中学子培养成知书达礼的和善君子,这是我校实施礼仪教育的出发点,因此,我们将礼仪教育视为扬善教育的形象工程。具体实施措施有:(1)颁发《邵东三中礼仪常规》;(2)大会宣讲、班会讨论、学生自学、学校考试《礼仪常规》;(3)确定每年3月为“文明礼貌月”;(4)每期评选文明礼貌班级、文明寝室、文明个人。

3、“双献”教育――扬善教育的重点工程

双献”,即“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双献”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位三中学子走向社会都成为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人,回到家里,都是父母膝下最孝顺的儿女,最终形成尊老爱幼、扶残助弱、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健全人格。我校在“双献”教育中着力最多,它是扬善教育的重点工程。

三年来,我们坚持了以下三个实践:

1)“双献”假期大行动

假期是学生与父母、社会接触比较集中的时期,正是实践“双献”活动的黄金时期。政教处、团委抓住良机,采取布置德育作业的形式,落实“双献”活动。具体做法是:在放假前一个星期召开全校学生大会,由校团委发出倡议,进行动员;学校放假回家后,实实在在按学校要求开展活动,并将活动情况实事求是地记在“双献”活动记事卡上,加盖父母私章和村委会公章;新学期开学交纳德育作业――双献”活动记事卡;学校根据实情评选出“双献”活动先进个人和先进班集体,予以表彰。

2)“双扶”捐款,爱心行动

双扶”即“扶贫助学、扶危助困”。我校是农村重点高中,特困生多,根据这一实情,学校成立了“双扶爱心会”,校长李振民自任会长,各班都设有分会,班主任担任分会长。“爱心会”的主要工作就是面向校内外募集善款,以扶助那些因家庭贫困而缴不起学费的特困生和解决贫困生遭遇的诸如重病急症之类的突出困难。三年来,爱心会共募集善款26万元,参捐师生与社会人士达3800多人,扶贫助学 478人,扶危助困103人。最大的一次助困行动就是20003月为白血病患者――166班邓斌荣同学发起的“爱心大奉献”,参捐师生2600多人,捐赠善款21575.7元。

3)义务劳动,服务社区

义务劳动、服务社区是我校“双献”教育的重要实践活动,学校以自愿报名参加的形式成立了“扬善大队”,各年级组建“扬善中队”,班级有“扬善小分队”,每名队员都佩戴“扬善志愿者”红胸卡。每年3月和9月,学校都要组织一次义务大清扫活动。队员们背着扫把、锄头等工具,浩浩荡荡地去打扫火厂坪镇的街道、农贸市场和一些单位的院落。那是何其壮观的场面啊!几千人的队伍,黑压压的铺在小镇的大街小巷,过去脏、乱、差的街道、机关,几个小时下来便被梳理得井井有条、焕然一新。“扶残助弱”也是“扬善志愿者”最喜爱、最经常化的活动。队员们各自寻找扶助对象,有的在校内帮助自己的残疾学友,有的给学校附近的孤寡老人料理生活,有的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家庭干农活。单是去年下学期就有30多个小分队共照顾孤寡老人10多位,为20多个缺劳力的农户及时收割了晚稻。群众说起三中的扬善志愿者们,无不交口称赞。

4、法制教育――扬善教育的免疫工程

法律是一柄双刃利剑,它维护正义,惩治邪恶。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监护,在学校里得到老师的保护,走出校门就必须懂得自己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合法权益。在家里,要做好孩子;在学校要做好学生;走向社会要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因此,法制教育应该是扬善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交给学生识善辨恶的标准,在学生心中铸造起惩恶扬善的三尺利剑,主要任务就是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培养守法意识,初步学会用法简言之,让中学生知法、守法、用法。法制教育是我校扬善教育的免疫工程。

我校是警民共建单位,法制教育持之以恒,收效良好,近20年学生犯罪率都是零。长期的法制教育之中形成了两大“传统项目”。一是“普法知识讲座”与“法律知识抢答赛”。每年普法考试之前,学校政教处与保卫科除组织教师利用课堂向学生系统灌输法律常识外,还要聘请法律专家来校做“普法知识讲座”,就与中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做深刻全面的讲解,每次讲座都是全校参与,听众云集,师生心中的疑问都能得到满意的答复,效果非常好。1999年下学期,学校聘请县司法局的申局长、姚副局长担任我校法制副校长,法制教育又得到了加强。二是“现身说法”活动。我校每年要与省市劳改部门取得联系,让一批青年现刑犯到我校现身说法,用活生生的反面事例教育学生珍惜美好生活,树立守法观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用法能力,我校政教处通过“山钟电视台”录制了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等栏目,定时播给学生观看,并成立了“邵东三中法学社”,在各年级、各班级成立“学生模拟法庭”、“学生仲裁委员会”等学生法律团体,通过处理学生中的一些具体纠纷,来锻炼学生的用“法”能力。

5、心理健康教育――扬善教育的绿色工程

如果说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危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的话,那么,心态环境的恶化同样将危害人类的精神家园。而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堪忧,据调查,中小学生心理疾病千奇百怪,发病率高。自私、自恋、自卑、自负、偏执、嫉妒、脆弱、多动、早恋、“独生子女综合症”、“隔代扶养综合症”、“单亲家庭孤独症”等是当代青少年的流行性心理疾病。许多校园暴力,青少年犯罪就是由心理不健康引起的。我们认为,只有心健才会心善,心善又促进心健。心理健康教育正是扬善教育的绿色工程,其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心中“山清水秀,绿意盎然”,让“善心”永葆青春活力。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早。1996年初李振民校长就很有远见地说过,我们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做一篇大文章。于是,谢伟琦副校长带领黄尚喜、刘振辉、尹青松、曾献忠等十多名青年教师走入了这片领地,成了三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批拓荒者。91日,我校正式成立了邵阳市第一家“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课题组的工作安排井然有序,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我们首先在校园进行强有力的宣传,向学生灌输心理健康意识,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同等重要,“情商”与“智商”同样关键。然后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常识,课题组每月在科学楼主办2次讲座。每次讲座都是座无虚席,如第一次《挖掘心理潜能,创造美好人生》的讲座,听课学生就达800多人,连大梯形教室的走廊上都挤满了听众。接着,课题组创办了“心理实验班”,并在全校招收学员。将课题组活动推向高潮的是建立心理健康咨询站,课题组开设了“心理信箱”,并从校内外聘请了一批心理医生,每周六全天“面诊”、“函诊”,为学生排除心理障碍。为尊重学生“隐私权”,咨询站还公布了这些“医生”的“咨询热线电话”,像刘振辉老师的“记忆潜能科”,李校长的“挫折教育科”等每天都要接待多个咨询电话。期刊《心育》也深受欢迎。今年我校特地从师大分来了专职的心理学专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又得到了加强。

6、理想信念教育――扬善教育的动力工程

霍桑说:“理想是世界的主宰,信念是人生的支柱。”人生仿佛苍茫大海,理想与信念就是明亮的灯塔,照彻茫茫夜空,指引着横渡沧海的勇士正确的方向。人生在世,如果没有目标,就会如漂浮河中的一棵小草,或随波逐流,或被物欲的洪峰吞没。林肯说过:“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事业也是这样,他的成就不会超过自己的信念。”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就不可能干出辉煌的事业,书写壮丽的人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即将扬帆出港,开始人生的漫漫航程,因此,学校应该指引他们驶上正确的航向。我们认为,理想信念教育是为学生扬善的喷泉安装至高无上的源头,是发掘学生扬善的动力之源。我校业余党校办学16年,一贯注重三个方面:一是选好苗子。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确定专人帮助指导,让他们逐渐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政治明星”。二是抓好培训。校党总支制定了业余党校办学的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长期规划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培养学员的共产主义世界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近期目标是:根据学员特点,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要求学员首先当好“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三是做好推优发展工作。每次结业考试后,学校对于那些表现十分突出,成绩十分优异的学员,党总支积极稳妥地吸收他们入党,在三中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灿烂的“政治明星”。办学16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980名,发展学生党员39名。由于办学成绩突出,我校业余党校评为“邵阳市先进基层党校”,市党建工作会议推广了我校业余党校的办学经验。

四、实践的成果

理论研究的成果已经全部体现在第三部分中,本部分仅从9个方面概括一下实践探索的成果。在古老的德育园地之中,我校的扬善教育是一棵生机蓬勃的小树,它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里,欣逢时代的春风化雨,在我校全体师生员工汗水和心血的浇灌之下,而今已是枝繁叶茂,硕果初挂了。我们十分欣喜地看到:为时三载的扬善教育实践探索,为我校德育构建了坚实的整体框架,勾勒了一条鲜明的主线,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开创了可喜的局面,并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赢得了各级领导、社会的高度肯定和媒体的广泛推介,带来了我校素质教育的金色秋天!细言之,收获了“九化”成果。

1、美化了育人环境

我校占地190亩,是一所拥有在校学生3000多人的全日制寄宿学校。近年相继被评为“湖南省花园式单位”、“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湖南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和“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偌大的校园,地上看不到一片枯叶,墙角看不到一处污迹,教室、宿舍、操坪、礼堂,到处是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走进如今的校园,绿树成行,绿草如茵,名花异卉,争奇斗妍;眼前是蝶舞翩翩,耳畔是鸟语声声;现代高楼矗立于蓝天之下,古典亭阁点缀于园林之中。而一座座中外名人塑像和一块块精致的古今名言标语牌更让人置身于扬善的乐园。而这些就是我校长期实施环保教育建设校园文化的成果。走进如今的校园,看不到奇装怪服,听不到野语粗言,但时时可闻友好的问候,处处可见亲切的笑脸,而戴着黄帽子的“环保队员”和佩红胸卡的“扬善志愿者”更是为整洁的校园增添了文明的色彩。这些,正是我校坚持礼仪教育的成果。

2、善化了人际关系

我校有教职员工 186人,学生3000多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日子长了,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但实施扬善教育三年以来,学校无一人违法犯罪,无一起内外纠纷,连学生中都从未发生过骂架斗殴、失窃偷盗之类的案例。扬善教育如温暖的春风,融化了人们心头的冻结的善源爱泉,人人向善,个个为善,校园变成了情爱融融、爱意浓浓的温馨家园。师生情同父子,同窗亲如手足,而领导与师生则是亲密的朋友,人际关系是如此和谐美好。

教工严守《扬善公约》,学生争做“扬善楷模”。一家有喜,全校教师同庆贺;一人有忧,所有师生共解囊。小到同学过生日,不花一分钱到校广播站为他点歌祝福,大到全校上千名师生为高三贫困学生申双凤患病的姐姐捐献善款7815元。这样感人的故事在《扬善案例》中不胜枚举。生活组的李志明同志值班时发现一名女生没有吃午饭就哭泣着离开了食堂,他马上追上前去关切地询问情况,原来这位名叫赵莉莉的女生自幼父母离异,今天是她的生日,她打电话请求父母来校看她,竟遭到冷言拒绝,不禁伤心而泣,李志明同志立即掏钱买来一个生日蛋糕,带领学生会的几名干部和赵莉莉的同班好友聚集到学校的“兰蕙亭”,为她举行一个简单而不平凡的生日聚会,大家心中都十分激动,最后让千言万语化成一首《生日快乐歌》为她祝福。赵莉莉眼含热泪,她动情地说:“你们比我的父母姐妹还要亲啊!”今年十月,刘振辉老师患胆管结石去长沙住院,临行前,文科班的全体同学在校广播站为他点歌送行,祝刘老师早日康复。住院期间,李校长和很多老师以及学生抽闲多次赴长沙看望他,为他送去了美丽的鲜花和温暖的问候。刘老师回校时,师生们像迎接自己的亲人一样在校门口久久守望。刘老师躺在病床,想着同事因他增添了负担,惦记学生因他影响了学习,毅然提前出了院,硬是将玻璃瓶系在身上走上讲台。这是多么深厚的师生情义,同志友爱!

3、升华了个体道德素质

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一句句扬善名言,一首首扬善金曲,一次次班会演讲,一回回扬善爱心奉献,一则则扬善故事,一位位扬善楷模,一次次扬善经历,一天天扬善实践,三中学子在扬善乐园中为时三年的耳濡目染,身体力行,“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善念常存于心,善行常施于手,善心自化为德。尊老爱幼,谦让有礼,诚信守法,扶弱济困已内化为三中学子的健全人格。走向社会,每一个三人都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回到家里,每一个三中人都是自己父母膝下孝顺的儿女!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162班一学生在开水房打开水时,不小心将别人的热水瓶打破,她在开水房等了近1个小时,仍不见热水瓶的主人,后来,她在食堂门前黑板上写出了“认领破热水瓶,愿意赔偿”的启事。当有人问她为什么这样做时,她非常朴实地说:“损坏别人的东西一定要赔,尽管别人不知道是我打破的,但做人要讲良心,这是做人起码的道德。”189班学生申燕海三年如一日,天天抽空照料学校一名年逾古稀,下肢肌肉萎缩的退休教师曾放君老师,帮他搞卫生,陪他聊天,曾老师爱写诗填词,燕海便替他整理文稿,然后寄到相关刊物上发表,年深月久,他们俩建立了一种纯真的爷孙情谊。说到这事,小燕海坦然一笑:“别看我为爷爷做了点事,其实我从他那里得到更多,他丰富的知识,开朗的性格,还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都是我学不完的榜样呢!”至于像把好的座位让给视力差的同学,主动帮助身患残疾的同学料理生活,帮助功课不好的同学提高成绩,这样的事例几乎班班都有过,人人都做过。在邵东城乡,有两个扬善故事至今传为美谈:一是“唐绍军输血救母亲”,二是“三中人捐款救学子”。去年6月,正是备战高考的紧张时刻,167班学生唐绍军的母亲――一位质朴善良的劳动妇女突然口吐鲜血,倒在田间。唐绍军得知这一消息时,母亲已被送到人民医院抢救室,经诊断为胃大出血,输血一刻也不能耽搁。但是输血的钱从哪里来?父亲犯难了。唐绍军闻讯赶来,看到奄奄一息的母亲,眼泪禁不住“巴嗒巴嗒”往下落。他知道,母亲之所以病倒,完全为自己两兄弟读书而劳累过度,营养不良所致。借钱,来不及了。唐绍军果断地对医生说:“抽我的血吧, 前天高考体检,我的血是O型。”医生回头看看这个瘦弱的小伙子,说道:“你身体也这样瘦弱,行吗?高考又就在眼前了。”“我的身体是母亲给的,为了救母亲,我应该献出我的一切!”医生被感动了,点头默许。经过一阵紧张的忙碌,唐绍军殷红的鲜血流入了母亲的体内,100200……共输了500毫升,母亲得救了,唐绍军笑了,笑得那么灿烂!

20003月,166班邓斌荣同学突发急病,昏倒在教室里,班主任李长新老师急忙租车到县医院抢救,经诊断为血癌,须送湖南医科大学附二医院治疗,需要8万元做骨髓移植手术,邓斌荣母亲早逝,父亲只身在外打工,他和妹妹与奶奶相依为命,8万元这个数字他做梦也做不出来啊!怎么办?发动学校师生损款!李校长召开了全校师生动员大会,带头捐献200元,全校上下参加捐献2600多人次,募得资金21575.7元。捐款的场面热烈而感人!168班曾少山同学家境殷实,捐了又捐,前后拿出600元,他说这600元虽然可办很多事,但用在邓斌荣同学身上价值最高。164班的王军辉是个孤儿,与祖父一起生活,他捐出的是一叠花花绿绿的零钞。面对记者,他说:“邓斌荣和我的家境差不多,我平时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很多关心和帮助,我这10元钱仅仅表点心意。”

4、实化了德育内容,细化了德育途径,浓化了德育情味

反思当前学校德育的现状,我们发现有三个误区:一是形式主义太多,务虚不务实;二是目标定位太高;三是随意性大。为此,我们提出了“扬善教育”的口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为时三年的扬善实践探索,为我校德育构筑了坚实的框架,贯串了一条鲜明的主线,学校德育变得扎实、高效、针对性强,而且感受到了浓浓的乐趣,体验到了浓浓的人情味,德育的首要地位得到了真正的落实。

譬如搞卫生,它属于养成教育的范畴。学校有卫生制度、检查评分标准和奖罚措施,班级有责任区和环保分队,卫生清扫和卫生保持也有固定的时间。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在这样的小事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各有各的绝活:有的把被子折得有棱有角,特别耐看;有的将玻璃擦得一尘不染;有的把牙具桶子摆得格外整齐……一到公布卫生分数的时候,大家争先恐后跑去看,因为这个分数在升旗仪式上要当众宣布,直接影响到评先进班级,拿流动红旗,卫生搞得好就是为班, 级争光啊!再说写评语吧,这个曾经是师道尊严最为典型的载体,几十上百个字,刀砍斧削,看不到情的流淌,读不到老师的笑意。尤其是后进生,字里行间透出厌恶、指斥,让他们不敢面对。但在我校,这项工作却被注入款款深情,成为老师“扬善”的实验地。

请看这样一则评语――

“×××同学:笑脸体现你温和的性格,早起反映你勤奋的良习,积极发言证明了你敏捷的思维,乐于助人展示你善良的内心,酷爱足球则说明你有强健的体魄和敢于拼搏的精神。与你的数次交谈中,老师更了解你“考取国防科大,报效祖国”的雄心与抱负。我想,只要你一如既往地好学多思勤问,你的理想一定会成真!但是,我发现你在学习上重理轻文,学习时间分配不科学,以致外语成绩平平。下次我想就这个问题与你交换看法。最后,祝你学习更上一层楼,新学期取得新胜利!”小小评语,浓浓师情,莫大鼓励!

排座位也许算不上德育范畴,充其量是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但我校很多班主任也将它用“扬善”教育这根红线串了起来。过去往往是班主任一人排定,效果并不理想,有说个子矮的,有说眼睛近视的,有说科目不齐的,总之都想坐个好座位找个好同桌,班主任为此很犯难。实施扬善教育之后,班主任干脆让学生干部编排,同学们都能互相谦让,一些个子不高但视力好的同学主动要求坐到后排,他们都说:“个子不高可以把凳子垫高些……”排座位排出了扬善风尚。

过生日是现今中学生颇感兴趣的生活“大事”,彼此之间要请客、送礼,有的请客吃饭还达两三桌,送礼价值超过300元。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花在应酬方面的钱少则几百元,多的过千元。富人的孩子不要紧,可为难了那些囊中羞涩的学生,但又碍于情面不得不参与其中。针对这种严重的不理性消费现象,学校把健康消费教育作为扬善教育的新尝试。举办了知识讲座,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日常消费;分析不良消费的危害,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还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外出打工,体验挣钱的艰辛。同学过生日怎么办?校团委想出了好办法:在校广播站开辟点歌节目,有人过生日了,同学三五相约为他点一支歌,不花一分钱,文明得体,所有的同学都说“好”。

最后说说“升旗仪式”。升旗仪式是我校的德育常规,每周一都要升旗,不论春夏秋冬,不论风霜雨雪,每年的国庆校庆还要举行盛大的升旗典礼,学校领导或者优秀学生,常有代表发表国旗下的讲话。三中学生最喜爱升旗,不仅因为场面壮观,气氛庄严,更重要的是人人渴望能有机会做一名旗手。在我们学校,只有那些为社会为学校做出过突出贡献,赢得过重大荣誉的师生才能做一回旗手。“我站在高高的平台上,庄严的国歌声中,随着东方冉冉升起的旭日,亲手把国旗、校旗送上高耸的旗杆之巅,看到鲜红的旗帜在晨风中飘扬……此时此刻,我的心中只有崇高,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感觉自己就是当年让五星红旗升起在奥运会上的神枪手许海峰……”一位有幸当过旗手的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做过旗手的终生难忘,夙愿未偿的梦寐以望。

5、物化了德育成果

天空中没有飞鸟的痕迹,然而鸟儿已经飞过”。泰戈尔如是说。用这句话来形容德育成果颇为恰当。水过留痕,雁过留声,而当一批批品学兼优的学子走出校园之后,德育园地似乎如轻风拂过水面,了然无痕了。能不能做到“鸟儿虽已飞过,天空中痕迹依然”呢?我们这样思考。为时三年的理论探索中,迸发了多少智慧的火花,全体师生的实践探索中,发生过多少感人的故事啊!而这些都是扬善教育的可贵经验!为此,我们抽出骨干力量,组建编辑小组,面向全校师生征稿,汇聚他们的点滴认识,搜集他们的细小故事,编写了一本本内容丰富的小册子。《邵东三中制度汇编》、《素质教育在三中》、《扬善教育案例选》、《面向二十一世纪教书育人》、《善之声》、《邵东县中小学德育工作现场会材料汇编》、《扬善教育文选》、《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集锦》、《“祖国在我心中”征文集》、《扬善教育演讲辞选》……这些都是我校全体师生汗水和智慧的结晶。书籍出版后,无论老师还是学生,人人争相传阅,个个爱不释手。

6、催化了教改科研,深化了素质教育

扬善教育的广泛实践,极大地激发和鼓舞了全校师生的科研热情和教改信心,全面推动了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传统的教改课题注入了新的活力,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语文组的“双快”教学、“情趣导学”,数学组的“自学辅导法”、“优化思维”教学,物理组的“导探式”教学,外语组的“五步”教学,已经在邵东县全面推广,收效良好,正在走向全市。新的教改课题不断上马,势头强劲,《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课题已被立项为国家级课题;“创新教育”、“农村高中德育自主选择模式”课题已被批准为省级课题,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各种校园刊物如雨后春笋,纷纷面世,政教处的《德育快讯》、教务处的《教学园地》、团委的《三中青年》、语文组的《山钟》以及各种班级刊物办得红红火火。近三年来,我校教师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各类教研论文 350篇,获国家省级大奖 28篇,市县级奖125篇。参加教学比武,获省一等奖 6人,省二等奖5人,市级一等奖 8人,县级一等奖22人。我校的教改科研迎来了风光明媚的春天!

扬善教育的成功实践,极大地调动和挖掘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深化了我校的素质教育,带来了我校发展的黄金时期。近年来,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德育工作、现代教育技术、工会工作等昂首迈进了湖南省重点中学先进行列,校园绿化工作、群众体育工作、文明卫生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而今我校师生满怀豪情,正向“创全国名校”的目标努力挺进。

扬善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自面世至今,一直得到了各级领导的热情关怀与高度肯定,得到了许多专家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得到新闻媒体的广泛推介。唐之享副省长为我校扬善教育作重要批示,认为“邵东三中从民族 传统文化和现代德育要求的结合上探索,提出了‘扬善教育’的新理念,并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付诸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这对于学校深入开展德育很有帮助”。邵阳市教委副主任督学左郁文专门撰文述评我校扬善教育是“学校德育创新的成功实践”。邵东县教委主任曾益谦肯定我校的扬善教育是“思维库中提炼出的‘脑白金’,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县教委主任曾益谦、华东师大教授霍益萍、华东师大教育学博士范国睿等应邀担任课题顾问。《光明日报》以《邵东三中的扬善教育》为题,全面报道了我校深入开展扬善教育的情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广播了这篇文章。《湖南教育》第九期刊发长篇通讯《看邵东三中怎样抓德育》,引题凸现我校扬善教育是“一个新的理念,一套新的方法,一种新的思考”,同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中小学德育也需要创新》。《邵阳日报》在第一版先后刊发了《邵东三中开展扬善教育收到可喜成果》、《邵东三中的扬善教育被推向全省》等文章,重笔推介我校的扬善教育。今天,我校的扬善教育正如星星之火,即将燃起燎原之势。200010月,邵东县中小学德育工作现场会在我校召开,全面推介扬善教育,全县中小学90多名校长参加了会议,县委副书记郑长清热情洋溢地赞扬了我校的经验,并大声呼吁向全县推广。20012月,在邵阳市高中学校建设与管理现场会上,李振民校长作了《深入开展扬善教育,为学生的人生奠基》的经验介绍。4月,市教委主任莫良斌同志在《邵阳日报》上发表《努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一文,在全市倡导推广我校的扬善教育。三年来,扬善教育的成功实践,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来我校参观学习扬善教育成果经验的省、市、县兄弟学校络绎不绝,一位兄弟学校校长这样说:“我们慕名而来,满载而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回首昨天,我们感慨万端,展望明天,我们豪情万丈,我们深信,我校扬善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五、几点体会

1、要形成学校发展的特色,必须认真分析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师资队伍现状,找准突破口,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求实创新。扬善教育就是在继承我校原有的办学经验,结合国家对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对传统德育进行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社会生活冷静审视的基础上探索的德育新途径。事实证明,扬善教育是适合学校发展需要的,也从理论与实践上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2、学校的领导特别是校长要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独特的办学主见,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民主作风。我校李振民校长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省德育工作标兵,具有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与开阔的办学思路,为学校开展扬善教育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还有一大批有志于扬善教育的教师群体,认真参与到实践中,共同推动了扬善教育的发展。

3、要尊重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长期以来,学生是被教师灌输德育知识,制导道德行为的集体。而根据现代教育主体论思想,我们的扬善教育,学生扬善始终是自觉能动的主体,扬善成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教育途径,如寓教于乐、以美养德,动情冶性等等,都是需要发挥德育主体性的功能才能凑效,扬善教育无数成功的事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4、强化创新意识,扬善教育重在体验,要体现浓浓的人情味,要让学生在奉献中感受获取。我们在搞扬善教育时,在每个环节上都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一些富有新意的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学生在体验中产生一种向善趋善的情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搞德育不能板着面孔,居高临下,要以心对心,以情对情,以心换心,老师和学生在扬善教育中是师生,更是朋友,时时体现浓浓的人情味,学生在这和谐的氛 围中成长。奉献即获取,一个人在服务社会、关心他人、行善事、做好事的同时,必然收获满足,收获喜悦,并使自己的思想情操得到净化,人生境界得到提高,这种新观念在扬善教育的进程中已深深植入学生心底。

我们深知,扬善教育仅仅是初获成效,有待理论进一步深化,实践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如何完善评价机制,更应加强。当然,如果我们能以扬善教育为根基,而扩展到扬真教育、扬善教育、扬美教育的扬善教育系列,那就更是我们所期待的理想教育了。

                (执笔:廖郁山 尹青松 曾桂荣)